
某天,老猫误入了一个名叫It’s Nice That的网站,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——这里简直是“脑洞维他命”的生产基地,专治各种“创意贫血”。
第一口维他命:从“看不懂”到“停不下来”
第一次点开ItsNiceThat.com时,我以为自己误入了外星人的艺术实验室:3D打印的蘑菇长在咖啡杯上、虚拟歌手用AI声线翻唱《野花香》、设计师用废塑料造了一栋会呼吸的房子……满屏都是“这是什么鬼?但好想再看一眼!”的魔性内容。
比如最近他们和Adobe合作发布的《重新想象的现实》3D趋势报告,直接把“日常物件”玩成了超现实主义艺术——泰国的艺术家用3D技术把汉堡包变成社会讽刺雕塑,柏林的数字艺术家捏出连毛孔都清晰可见的虚拟偶像,看得我手里的吐司都不香了,只想立刻打开建模软件搞事情。
第二口维他命:这里没有“高级感”鄙视链
It’s Nice That最让我上头的是它的“接地气式高级”。你以为创意只能是画廊里的抽象画?它偏要告诉你:广场舞神曲《野花香》也能被老外当成电子混音素材,土味网红Jiafei的AI合成脸在欧美成了邪典文化Icon,甚至有人把“农业重金属”捧成跨国电商BGM……这种“土到极致就是潮”的反差哲学,完美诠释了什么叫“创意无国界,沙雕即正义”。
网站里既有顶尖设计师的深度访谈,也有大学生用泡面盒做的可持续装置;既探讨性别平等的海报设计,也分析菜市场大妈如何用塑料袋配色惊艳T台。这种“高端与土味齐飞,严肃共搞笑一色”的调性,像极了创意界的火锅——啥都能涮,涮完还上瘾。
第三口维他命: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
对社恐患者如我而言,It’s Nice Than最治愈的功能是“创意社区”。每月88.2万的访问量、平均每人刷4页的黏性数据,证明全球有无数和我一样的深夜灵感游民在这里抱团取暖。看看他们的栏目设计就知道多贴心:
- “创意急救包”:找不到工作?这里有全球实习机会;手残不会用软件?直接甩你一套免费设计工具教程。
- “人间观察室”:比如某期报道“晒猫群众如何用800张猫图解构当代生活”,看完我连夜翻出自家主子的丑照投稿,毕竟谁能拒绝“杯子里偷水喝的犯罪现场”这种选题呢?
- “跨界脑洞局”:建筑师跑去给冰淇淋店设计声音装置,程序员用代码生成赛博朋克诗歌……看完只想感叹:原来我的斜杠人生不是不务正业,而是未来职业新形态啊!
终极彩蛋:创意人的“叛逆圣经”
如果你以为It’s Nice That只是个乖巧的灵感库,那就错了。它骨子里流淌着反叛的血液——当年成立初衷竟是“为了让大学生对自己感觉更好”,后来干脆成了HudsonBec集团旗下“让创造力造反”的急先锋。
看看他们怎么定义成功:“不是拿多少奖,而是让环卫大叔看完文章后觉得‘我也能画两笔’。”这种“去你的精英主义”精神,在满屏“内卷式创意”的互联网上,简直是一股清流(或者说泥石流?)。
老猫的结案陈词
混迹It’s Nice That三年后,我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:
- 从“PS小白”进化成“能用Substance 3D给吐司建模”的伪大神;
- 成功用《野花香》混剪作品吓退相亲对象;
- 在豆瓣创建了“偷喝马桶水的猫”相册并收获327个赞。
如果你也受够了千篇一律的“高级感”,渴望一场不按套路出牌的创意狂欢——带上你的脑洞和咖啡杯,点击ItsNiceThat.com,从此和无聊人生说再见。
温馨提示
本站猫耳存档提供的It’s Nice That都来源于网络,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同时,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,不由猫耳存档实际控制,在2025年4月17日 下午10:58收录时,该网页上的内容,都属于合规合法,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,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,猫耳存档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相关导航


AI Color

Happy Hues

白噪音
